哥叫我小郭吧。”
“家在哪呢?”
“天河市。”
“那离着老远呀。”
两人就这么一问一答的聊起来。
“那你咋分这来了?得罪人了吧?”
可不是得罪人了吗?郭爱华心里想着,嘴上却回答:“我这是服从祖国的需要。”
小宋“哈哈”笑了起来,附和她:“对对对,你这响应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郭爱华抿了下嘴,没再说话。小宋也就换了个话题,东拉西扯的讲了当地几个有趣的故事。
小宋一直把郭爱华送到了丁家屯生产大队书记丁长生家,丁长生看了郭爱华的介绍信,让妇女主任李梅带郭爱华去村里给女知青们住的地方,自己招待小宋喝茶,结果小宋不肯喝茶,跟着郭爱华出了丁长生家的门,道了别就骑上骑行车回去了。
郭爱华则跟着李梅来到了女知青们住的地方,这会都快饭点了,女知青们正在做晚饭,院子里飘着食物的味道,这味道让已经啃了一个多礼拜干面饼的郭爱华悄悄咽了口口水。
正巧一个女知青正端着一盆杂合面的馒头从厨房出来,李梅叫住了她:“小魏同志,做饭呐?给你们领来个新人,从南方来支援咱们东北的郭爱华同志。”
小魏同志两手端着盆热情的迎了过来:“郭爱华同志你好,我叫魏玲。”又招呼李梅:“李婶屋里坐,我们饭马上就熟了,一起吃点。”
“不用了,小郭同志就交给你了,我还得回去给你们丁主任做饭。”李梅拒绝了魏玲留饭的邀请,就转身往外走。
“郭爱华同志交给我李婶你就放心吧。”魏玲扯开嗓子喊了一声:“玉婷,快出来帮新来的郭爱华同志拿下行李。”
一个高挑漂亮的姑娘立刻开门从屋子里出来,抢过郭爱华手里的包袱,拉着她往屋里走:“郭爱华同志你好,我叫刘玉婷,你叫我玉婷就行,早你几天来这里。我们队加上你就五个女知青了,屋里就魏玲旁边还有个空位,你就睡那吧。”
郭爱华面对她们的热情有点不好意思,低声道:“玉婷,叫我名字就行。叫郭爱华同志怪严肃的。”
屋里在炕上趴着的姑娘闻声道:“那就叫你爱华,我叫薛咏梅,你也叫我咏梅吧。拿着你行李的这位叫刘玉婷,你后面端盆的是魏玲,还有一个在厨房做饭,是个老知青,也是咱这年纪最大的,叫邱芳珍,得叫她邱姐。”
魏玲去厨房给邱芳珍帮忙,刘玉婷和薛咏梅热情的帮郭爱华收拾东西,两人看到郭爱华单薄的被褥都有点发愁,刘玉婷说:“爱华,你这被子太薄了。幸亏咱们睡大炕,用不着你这褥子,不如你把褥子和被子叠着盖吧。”
薛咏梅也说:“这冬天都快过完了,这几天你先这么凑合过去。咱们知青都有补贴,等今天秋天收了棉花,你再缝床厚被子。”
郭爱华点点头,听从她们的劝告,薛咏梅又看看郭爱华的头发:“爱华你这头怎么成这样了,这东北的冬天洗澡可不方便,你先忍忍,等明天中午暖和的时候再烧点水洗个头擦擦身子。”
郭爱华也很想洗澡洗头,可听她这么说,也只能等明天中午了。
魏玲和邱芳珍推门进来,一个端着大锅,一个拿着碗筷。邱芳珍把锅搁在炕桌上,姑娘们各自拿了碗筷准备吃饭。魏玲拿起一个碗递给郭爱华:“郭爱华同志你用这个,不要客气,碗都是大家一起用的。”
薛咏梅一边从大锅里往自己碗里舀菜,一边说:“刚才我们都说好了,都叫名字。叫爱华。”
魏玲给郭爱华的碗里舀了一大碗菜,抱怨道:“你们都直接叫名字,爱华咏梅玉婷亲亲热热,就我还叫魏玲,谁让我爸妈就给起了一个字的名字呢。”
姑娘们就这样嘻嘻哈哈一边吃饭一边说笑,刘玉婷递给郭爱华一个杂合面的馒头:“你们南方没吃过吧,东北乱炖。”
郭爱华点点头:“挺好吃的,一进来闻着味道我就馋了。”
老大姐邱芳珍闻言给郭爱华盛了杯水:“那就多吃点。”
郭爱华一边点头一边往嘴里扒饭,连续吃了三大碗,把姑娘们都惊呆了。魏玲感慨:“你这饭量顶上男知青们了。”
郭爱华不好意思的喝了口水:“我一路都啃着干面饼和凉水过来的,一个多礼拜没吃上正经饭了。”
第4章 第 4 章
大队书记丁长生派了二儿子丁志武来通知知青们第二天要去地里春耕,让知青们到时候早点起来吃饭,到时候带着犁跟他去地里干活,说趁着春天播种前多犁几遍地,庄稼会长的好。
知青们一大早就起来了,洗漱吃了早饭后就抬着分给他们的犁到了丁长生家门口。
丁长生此时刚吃完饭,看到知青们来了,抹了下嘴点点头:“来了?走吧。”说完就让两个儿子抬上自家的犁,又牵了自家的牛,才带着知青们去了地里。
知青们跟着丁长生走在田间地头,不时有已经早起干活的村民跟丁长生打招呼:“丁书记,吃了吗?”
“吃了,都吃了,你们忙